有朋友說SEO和SEM就差一個字母,卻是完全不同的領域。確實,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這兩個領域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。很多人理解就是SEM=競價,其實競價廣告只是SEM的其中方法,SEM包含了SEO和競價。
搜索引擎、電商平臺競價計算方式
基本上是一樣的:
百度競價關鍵詞點擊價格 =(下一名出價 × 下一名關鍵詞質量度)&pide; 你的關鍵詞質量度 + 0.01元
或許下面的寫法更容易理解
百度競價關鍵詞點擊價格 = 下一名出價 ×(下一名關鍵詞質量度&pide;你的關鍵詞質量度)+ 0.01元
關鍵詞質量度達到相等的情況:
百度競價關鍵詞點擊價格 = 下一名出價 × 1 + 0.01元
搜索引擎關鍵詞質量度一共有五星評級,和競爭對手質量度一樣的情況容不容易實現(xiàn)呢?其實并不算難,簡單粗暴提高單價,堅持做一兩星期就行了,是不是非常坑爹呢。但這容易讓你預算超支,這就是老賬戶和新賬戶的區(qū)別,但別忘了,老賬戶也是這么一步步燒出來的。
做競價廣告從來不存在是某個搜索引擎的“粉絲”的說法,當你的賬戶比較平穩(wěn)的時候,又會遇到土豪瘋狂加價,就為了排前三。如果對方真有心搶這個位置,你也不想放棄,只能提高預算了。
單價成本高
想靠競價廣告來業(yè)務的企業(yè)主都希望越少的成本帶來實實在在的客戶。而上面的情況確實容易讓你預算超支,為保證利潤,只能提高客單價,用戶又因為客單價過高,又不和你合作……這種循環(huán)其實是不健康的。競價廣告帶來的流量其實是非常多的,但總體轉化率往往不到十分之一,靠提高流量來提高轉化量是不科學的。
提高轉化率
在流量相對固定的情況下,做哪些操作能提高轉化量呢?從以下方面著手。
1落地頁體驗
這是用戶直接能看到的內容,也就是和創(chuàng)意對接頁面,我們稱為落地頁,不要盲目打廣告,傷害用戶體驗。我們會把關鍵詞分到5-6個計劃中,每個計劃都會對應各自的落地頁。
2計劃細分
用戶搜索的詞非常多而雜,很多SEM運營喜歡把這些詞細分為:需求詞、詢盤詞、疑問詞等,這種歸類是正確的。但秀站網(wǎng)會根據(jù)人群來細分計劃:
職業(yè):大學生、白領、工人、農(nóng)民等; 年齡:80后、90后等;
3需求挖掘
根據(jù)人群來細分就應該深挖者類人群的需求:
大學生一般年齡在20-25之間,找工作、找房子、創(chuàng)業(yè)、社交等是他們關心的; 白領一般年齡在26-30之間,找對象、買房、買車、育兒、健康等是他們關心的; 工人、農(nóng)民年齡在18-50之間,跨度非常大,沒有學歷,生活壓力大,工作環(huán)境辛苦,長期在外,屬于社會底層。年輕人一樣憧憬理想,老一輩仍然把希望寄予下一代……
特別是工人、農(nóng)民階層,是人口基數(shù)最多的人群,各行各業(yè)都有他們的影子,是重點開發(fā)對象,指定推廣計劃就應該細分到這類人群。
比如現(xiàn)在最火的短視頻APP用戶數(shù)量“快手”為什么遠遠高于“抖音”?
“快手”雖然給人很土的感覺,里面的主角都是草根,沒有主流社會的“才藝”,有的是生活的技巧、奔放和自由; “抖音”是唱歌、跳舞、特效、手工、旅行等,這些都是年輕人喜歡的,也是一二線城市的主流。雖然有那么大的用戶,但想超越金字塔底層,那是不可能的。
總結
由此可見,我們做競價推廣的時候應該按人群來定位,用戶所在城市、生活環(huán)境、價值觀都不一樣。比如一線城市學習、充電、培訓花個幾千塊是輕輕松松的事,而三四線城市掏出幾百塊都是很難的,更愿意找一些免費的在線教育獲取知識。在做一些推廣計劃的時候應該針對這類偏遠地區(qū)給予響應的扶持,減免部分費用。